编码效率及其计算

“通信原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差错控制编码”。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其中一个就是编码效率。比较特殊的是,AMI码并没有引入多余的码元,但是它将原来的2个电平变成了3个电平,因而等价的编码效率约为0.63。

信道编码:信息码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错,如果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上一些多余的码元,称为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关联。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出现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可以发现错误,甚至纠正错误。这就是“信道编码”。

监督码元的引入,增加了原始信息码元的数目。这就引入了编码效率的概念。

编码效率是指信息码元数与码长之比,也称为码率,通常用 η 来表示。

例如,要传送 k 位信息码元,经过编码后得到长度为 nn>k)的码字。增加的监督码元的数量为 r=nk。那么,编码效率就是:

Rc=k/n

而监督码元数 (nk) 和信息码元数 k 之比 (nk)/k 称为冗余度。

举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比如传号交替反转码(Alternative Mar Inversion, AMI 码),其编码规则为将消息码的“1”(传号码)交替地变为“+1”和“-1”,而“0”(空号码)保持不变:

消息码:0  1  1 0 0 0 0 0  1  1 0
AMI码:0 -1 +1 0 0 0 0 0 -1 +1 0

并没有引入新的码元。但是变换后有三个电平,三个电平可以表示

log23 = 1.58

即 1.58 比特(bit)的信息。也就是说,三个电平仅代表了 1 个比特的两种状态,所以编码效率为 1/1.58,约为 0.63。

与之类似的还有 HDB3(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本文发表于水景一页。永久链接:<https://cnzhx.net/teaching/2013/10/coding-efficiency/>。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及相应链接。

2 条关于 “编码效率及其计算” 的评论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特别提示:与当前文章主题无关的讨论相关但需要较多讨论求助信息请发布到水景一页讨论区的相应版块,谢谢您的理解与合作!请参考本站互助指南
您可以在评论中使用如下的 HTML 标记来辅助表达: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