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还是跌?

晚上去吃饭,发现价钱又涨了。本来也没什么奇怪,可是偏偏上午无意中看到新闻说菜价太低,政府组织买菜,以为要跌了呢。这只是冰山之一角吧?这些年,生活水平是涨了,还是跌了?

回想 02 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试用期工资不到 1200 元。然后 03 年转正,1500 元左右(具体不记得了)。那时候,靠近三环的房子才 1000 元每平米出头,所以房租也花不了多少钱。那时候的生活非常的逍遥自在,几个同事经常一起去吃大餐,火锅、西餐、自助,似乎从来没觉得钱不够花。而且,工作一年半之后我还攒够了钱买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ThinkPad R50,花了 13k。

现在呢,每个月有 2500 块了,可是却总是要精打细算得花,不然可能就撑不到下个月了。这还得感谢前一任总理,他在任的时候连涨了好几回工资。尽管如此,就感觉而言,好像还是不如从前。数字上涨了,购买力却跌了。

我不相信生活水平提高的含义就是工资会涨,消费品却买不起。你相信吗?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媒体,却总在告诉我们,“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算我等 P 民智商低到不知道涨跌,感觉却总还是有一点儿的吧。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虽然相对而言工资下去了,劳动强度却反而上去了。

作为高校教师,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 2 块:教学和科研。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对科研没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到底要求完成的任务是多少。下面就说说教学任务吧。

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以“工作量”计算的。工作量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我至今也没有全部搞懂。所以我只说课时,也就是站在讲台上讲一节课。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虽然不同的课讲起来难度不一样,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的劳动量也不一样(就是因为这个才有了“工作量”的概念)。

记得以前,初级职称需要完成的教学课时是 130/年,中级及以上是 260/年。(那时候课时和工作量的分别没那么大,所以也许就是工作量也不一定。)对初级要求的少是因为还需要完成学习如何教学和打杂等工作。

现在呢,中级需要完成 330课时/年才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别小看这 70 个课时。为了讲好这 70 个课时,你可能需要增加的工作时间可能是 350 小时,约 44 个工作日(8小时/天),约 8 个半星期。好像也不多啊,按照每年 250 个工作日计算,也就是每天多工作不到一个半小时。可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实际上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每年大约 35 周,因为有考试周、放假。这么一来,就是每天比以前多工作 2 个小时了。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认为,“既然你有寒暑假和周末,平常多干点活也是应该的啊”?这么想可真是太变态了。你再想想,330 课时均分到 35 周,每天需要工作多少小时?9 小时。这还是以比较一般的情况来算的。而且这 9 个小时是需要你不断干活的。如果考虑到每天路上来回花掉 2 个小时,吃饭 2 个小时,中午在学校发呆着等待 1 个小时,每天还余下多少时间?老师也就是个机器,智能机器人。

噢,还是不要算了,还有科研任务呢。寒暑假还是用来完成这些工作吧。

不过实际上,教学没有这么累。虽然看起来工作时间很长,可是如果你非常有经验了,非常熟练了,是可以提高效率从而缩短准备时间的(上课时间没法儿缩短了吧 :))。最痛苦的是科研,似乎单位总以为你只要花了 1 个小时就能取得一个小时的科研成果,总没有考虑到,即使一个电灯泡也是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的成功。

然后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来了:人们总以为当老师是很轻松的,所以如果你说“没有时间”帮别人做什么事,他们就会认为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总之,我觉得我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低了,不知道还要低到什么程度。看这物价上涨的速度,面对“你对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国家有多大信心”这种 NC 问题(似乎原样的问题不是这么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上周四的事情,今天已经记不清了),你还想叫我怎么回答?!©

本文发表于水景一页。永久链接:<https://cnzhx.net/blog/up-or-actually-down/>。转载请保留此信息及相应链接。

2 条关于 “涨,还是跌?” 的评论

  1. 高校老师压力确实比以前大了很多,尤其是理工科。
    老师得借着自己在高校的位置挣外快才能活得滋润,在艺术类院校中,这很简单,理工科就要难不少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特别提示:与当前文章主题无关的讨论相关但需要较多讨论求助信息请发布到水景一页讨论区的相应版块,谢谢您的理解与合作!请参考本站互助指南
您可以在评论中使用如下的 HTML 标记来辅助表达: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